2月2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介绍我市实施“科技创新1234”计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了实施“九大战略”、实现“六个走在前”的动员令,全市科技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开局就争先、起跑就冲刺的姿态,加速推进产业创新,高效落实惠企政策,切实将为企为民服务作为科技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聚焦“一个目标”
提升科技服务质效
围绕“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效率”这个宗旨目标,市科技局采取现场办公、上门对接等方式,通过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力促企业、农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开展“科技助企”行动。出台近年来针对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创新发展16条”,建立了“助企攀登”产学研合作台账, 2021年对上争取财政无偿补助资金3.1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402家攀登企业实现了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全覆盖;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贷”275笔,发放贷款10.74亿元。
绘制“两张图谱”
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
围绕我市“231”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主导产业,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按照产业链条绘制形成“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套创新图谱,每月围绕特定产业主题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我市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机制,支持校企形成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2021年共制作发布高端装备等7个产业领域的“创新图谱”,举办专题对接活动23次,签订合作项目109项,项目总研发投入达17.9亿元。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力引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院大所,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下达引进建设科创载体、创新人才任务目标和公布考核评价体系的通知》,全市新引进合作高校院所86家、同比增加41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7个,同比增加73个。
打造“三个平台”
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
围绕项目、平台、人才招引,市科技局聚力打造了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专利导航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三个平台资源聚集的作用,为企业招引项目和人才团队架起沟通的桥梁。截至目前,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信息1621条,技术需求268条,发布各类科技政策50余个,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和政策宣讲等活动10余次。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对接作用,各企业“借智借脑”,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平台,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如成功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到国家深部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在济能发集团设立分中心,推进华亚农业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校企合作生物育种研究院;成功推动晶导微电子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目前在我省唯一布局的联合实验室,助推我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四大行动”
壮大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梯次培育体系,制定“准高企”“种子高企”认定标准及高企招引实施方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通过培育、招引“双管齐下”,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效。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家、总数达到93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1家,均较上年实现翻番。其中,新增高企数量增幅达3倍,居全省第1位。市产研院围绕“231”产业,累计招引产业化高科技项目30个、对上争取资金超过3.9亿元。
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跃升”行动。设立研发投入递增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平台、组建研发队伍、开展研发活动,力求实现规上企业“家家有平台、处处有创新”。2021年全市研发人员数量超过2.9万人,较上年增长46.8%。布局建设了市级重点实验室52家,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51家,其中通过省级备案19家,评选出20家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