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央视网:【治国理政新实践 山东篇】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发布日期:2016-07-07 09:45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央视网讯(记者 李文亮) “这些项目针对性强,接地气,很多是我们村里急需的。”在日前举办的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技术转移大会上,省城专家推介的科技致富项目,让邹城市大束镇官厅村第一书记冯朔眼前一亮。

来自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及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共向280多名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发布了147项精准扶贫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最大的特点是适合村级经济发展。

如何让“躺”在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山东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和细化,全方位、多渠道地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线上服务平台更加完善

一方面是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企业转型因为技术短板,升级后续“乏力”。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脱节,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资源分割、信息不通畅、难以共享。

“此前人们认为技术是无形的,怎么网上交易?其实,通过模式创新,可以把很多交易用技术手段实现。”山东省科技厅技术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手段让技术交易“永不落幕”。

目前,山东拥有科技服务机构800余家,主要从事科技咨询、项目申报、成果评估、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等多种类型业务。在线下专家和企业直面交流的同时,山东整合全省科技服务资源,与青岛蓝海网、济宁鲁技网、德州齐鲁技术产权交易网等实行资源共享,3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入驻平台。项目、企业需求可以通过山东省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在“线上”征集和发布,并且双方可以直接对接。

“线上线下”同步联动,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加快了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今年前5个月,山东省共登记技术合同4201项,成交额56.56亿元,同比增长10.1%。数据的增长,显示出山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在转变,经济在转型。

成果转化转出一片蓝海

在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的环境中,煤炭关联类企业如何突破行业壁垒?

作为矿业装备机械制造商,山东兖煤黑豹矿业装备有限公司在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技术转移大会上,与中国矿业大学成功“联姻”。“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把产品做到最好,让煤矿用得好、用得起。”公司董事长宋如海介绍,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产品升级成功后,不仅会在国内应用,在俄罗斯等煤矿大国,同样能够做到技术领先。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了产业对接互利共赢。

受行业整体发展低迷影响,海天智能从2013年起转型升级就迫在眉睫。但往哪转、怎么转,公司管理层多次奔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考察,将市场上热门领域走访了一遍,依然找不到出路。最后,在泰安市科技局的对接指导下,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合作,将发展方向定位在高端智能医用自动化领域。目前,海天智能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康复领域机器人研发、产业化上已处于领军地位。

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更大地体现自身价值。在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临沂,怡天技动力机械研发(临沂)有限公司把技术“卖”到香港,不少企业则通过技术转让、受托开发等方式,收获颇丰。

比如山东机客网络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徐瑞明被媒体称为沂蒙老区走出的中国“小盖茨”。这家公司曾在2012年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参加“创新世界高通总决赛”(DEMO),最终斩获全球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是DEMO举办21年来,第一次有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世界级总决赛名次。仅最近几年,机客网络的技术转让额就超过了千万元。

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让企业更清晰地看到了发展的方向和希望。(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