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中青,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所长、齐鲁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院长、光电学院激光所党委书记、国家级光纤传感器及安全物联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发改委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贾中青研究员主要从事无损检测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光电检测及伺服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项。主持和完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项目、军民融合项目等10余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在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 Insigh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参与论文21篇,SCI检索4篇,EI检索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一、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争取创新资源,引领高水平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获得了201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政府友谊奖1项;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获得省专利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科学技术学会奖10余项。十四五以来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以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7项;年均论文60篇
参与的《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和《机械安全 安全继电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在2020年1月正式实施。参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门计量检定规程行业标准“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进行了征求意见,拟正式实施。制定了“KJ1205矿用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和“KJ1205-Z矿用本安型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2项企业标准。
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努力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化阶段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科技成果服务山东经济、服务社会发展。
年均服务社会科技企业50余家,开展技术开发服务,带动企业技术进步。
新孵化科技型企业5家。知识产权作价入股1000.58万元,成立了山东山科光电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有力支撑光电产业的发展;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相关专利技术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2271万元、资本注入1350万元成立了山东飞博赛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激光熔覆技术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360万元、资本注入840万元成立了山东镭研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果转化公司;光学镜头相关技术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580万元、资本注入220万元成立山东山科美瑞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光纤微震传感技术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325万元、资本注入175万元成立山东山科安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另外,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等离子体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激光清洗技术、伺服压力机技术以及工业级激光器技术5个科技成果也已达到孵化阶段,正在有序开展成果价值评估和融资工作。
依托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成功孵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8个(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利税近5000万元,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400个,上缴税款1000多万元。
三、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
(一)光纤分布式声波振动传感技术取得重大应用突破,完成了国内第一套光纤分布式边境安防入侵系统。研究成功基于瑞利散射效应及弱光栅增强技术的光纤分布式声波振动传感技术,并在地震物探、周界安防、隧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研究。在新疆木垒县实现了我国第一套军用光纤分布式边境安防系统,总长度60公里,实现了地听感知+视频联动+人工智能模式的全天候、无盲区、低虚警大范围监测,军方多名高层领导抵达现场考察参观,正在边防领域推广实施。
(二)在高端伺服压力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方面填补国内空白。与天津天锻合作完成了山西大运国内第一条新能源汽车全自动伺服冲压生产线,项目列入国家首台(套)新技术装备目录清单。目前该生产线已正式投入新能源汽车量产,受到了全国人大委员会主任栗战书等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现场考察和高度赞扬。
(三)完成了国内首套百通道电磁超声车轮非接触式在线检测系统,在杭州-海宁线实现了现场应用;基于电磁超声表面波原理,实现了机车车轮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非接触式在线检测的电磁超声系统,能够对车轮表面深度大于2mm长度大于20mm的缺陷进行检测。
(四)研发的等离子体含镍含砷等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在云锡集团、无锡金鹏环保公司、上海艾奕康公司等多个企业进行了工程示范,实现了零排放和重金属回收,解决了冶金、电镀等行业重金属废水低成本深度处理难题。该技术还得到苹果公司认可,有望在苹果的全世界供应商系统中进行推广。
(五)研制了井中8级三分量光纤检波器阵列系统,解决了传统井下检波器耐温耐压性差、灵敏度低、频段窄和传输速率受限制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深度、精度和地层分辨能力。(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
(六)光纤微震监测技术突破了高灵敏度光纤微震检波、精密时钟同步、高精度震源定位等关键技术,在矿山、边坡、大坝、隧道与地下硐室、高铁路基等工程稳定性监测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在“光纤微震监测”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成为光纤微震监测细分领域的引领者。